T-L-Walker

在太阳下行走,我只愿做真实的自己。

“我呀”

试想一下这个场景:有人在你门上敲门要进来,你问“谁呀?”门外的人十有八九会回答“我!”

这是一个不假思索的回答,这只在熟悉的人之间才能发挥作用。如果接下来门内的回答“你谁呀?”门外的人多半会短暂地陷入尴尬。单单是“你谁呀?”和“你谁呀!”之间都会有很大的区别。

一个能通过回答“我呀!”就能建立起信任的人之间,存在着一种只需通过声气就可以辨识的关系,这种关系是以熟悉为前提的。

一直以来,我都是很怵于敲别人的门的,很怕陷入“你是谁呀?”的尴尬。可能越是担心的事,越是会发生地频繁。这几年不止一次遇到过这样的对答,而且很多都是发生在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身上。我曾反思过个中的原因,找出过几个原因:一个可能是在外求学的这段日子里,回家的时间很少,与我对应的那种声气被久久藏住了,一下子不能被想起来;二个可能是在以往相互的交流中,我说话比较少,建立的声气的熟悉度本身就不强烈;三个是平时之间有意无意的联系本来就少,和近邻近亲之间声气的熟悉感自然而然就更模糊了。

不过让人有些安慰的是,在报过姓名之后,一般不会再有接下来的“谁?”了。

除了对开门的应答之外,还有对电话的应答。如果不借助通讯录和号码,相比之下,电话的声气可能更难辨认。现代科技已经将声音的还原度做到了极致,但是往往还是会有一定的失真。如果不能第一声“喂”就能识别,多少还可以勉强归咎于科技的不够发达。可是于心底里,打电话的那个人,还是会多少有一些失望的。

“是我呀!”“是我呀!”“是我呀!”

评论
上一篇 下一篇

© T-L-Walker | Powered by LOFTER